视频专区
行业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www.81818.com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世界睡眠日: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更新时间:2022-03-20 15:13:15点击次数:1542次字号:T|T


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21定为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同行睡眠作为生命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调研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患病率高达57%13-17周岁的青少年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81.2%,而且发病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长期缺乏睡眠会导致精神状态不好,抗病能力下降,严重损害人的生长发育、认知功能、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免疫能力、内分泌功能、情绪等。睡眠问题及相关疾患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睡眠疾病多达90多种,全球患病率为9%-15%。随着现代医学对睡眠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睡眠监测技术和治疗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陆林:睡眠医学新进展



以下为主要内容——

陆林教授指出,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全球患病率达9-15%,是涉及全人类的重要医疗卫生公共问题。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约6-10%的人符合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在一般人群中,失眠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女性发生失眠的风险是男性的两倍。

为推进睡眠医学的发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中心,并于1996年、2003年、2011年相继发布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计划」。

「中国脑计划」全称为「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以建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

睡眠对机体的影响

1. 睡眠与社会行为

▶ 睡眠可降低长期的社会偏见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睡眠可降低长期的社会偏见。在该研究中,参与者首先被要求进行一些反偏见的学习。例如,一般的性别偏见是女性应该学习文科而非理科,反偏见学习通过一系列设计把女性和理科联系在一起,在睡眠状态下再反复暴露与该联系相关的线索(如声音等)。醒后测试发现,受试者的偏见明显降低。

传统观念认为社会偏见是难以消除的,这一发现为解决这一重要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开辟了崭新的方向。

▶ 充足的睡眠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起重要作用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损害会影响个体对于他人面部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判断。此项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睡眠与遗忘

▶ 睡觉是为了忘记每天所学到的一些东西

近期,发表于Science上的两篇论文为「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提供了证据:我们睡觉是为了忘记每天所学到的一些东西。研究显示,睡眠中小鼠脑内的突触大小比清醒小鼠小18%;在睡眠期间,突触表面蛋白的数量有所下降。

▶ 在睡眠状态下可抹除恐惧记忆

美国西北大学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研究者均发现睡眠状态下反复暴露于与恐惧记忆相关的条件线索可显著降低恐惧反应,提示在睡眠状态下可抹除恐惧记忆。《自然》及《睡眠》杂志中的评论文章认为,睡眠可被用来操纵恐惧记忆,这将为PTSD的非药理学治疗开辟新途径。

3. 睡眠与认知功能

▶ 睡眠剥夺使主要的认知功能下降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处于压力和睡眠剥夺状态时,更容易承认自己根本没有犯过的罪行。睡眠剥夺时,额叶的活跃程度显著降低,而这一大脑区域和执行功能、决策过程相关。研究表明,当人类处于睡眠剥夺状态时,一些主要的认知功能会减退,包括记忆、判断、决策相关认知功能。

4. 睡眠与脑保护

▶ 睡眠不足导致毒素累积,导致大脑损伤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利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小鼠睡眠过程中的脑活动,发现睡眠过程中大量脑脊液(CSF)流入大脑,但是在清醒状态时却不会;睡眠时运载CSF的神经胶质细胞通道会扩张60%。上述结果表明,睡眠时大脑会清理「垃圾」,睡眠不足会使毒素累积,导致大脑损伤,或许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

5. 睡眠与精神分裂症

▶ 睡眠剥夺时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

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对健康人进行24小时的睡眠剥夺后,受试者的前脉冲抑制(PPI)减少,前脉冲抑制的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的一项生物指标;睡眠剥夺同时也导致受试者出现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快感缺乏等精神病性症状;此项研究在强调严重失眠障碍对大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同时,首次表明睡眠剥夺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6. 睡眠与痴呆

▶ 睡眠时间可预测痴呆风险

研究人员统计了参与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的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在10年的时间里观察了这些参与者是否患上痴呆。和睡眠时间少的人相比,那些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群在10年里患痴呆的风险高出了5倍。结果显示,过度睡眠可能是痴呆引起的脑部改变的症状而非诱因。因此,限制睡眠时间的方法也许不可能降低患痴呆的风险,但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也许是一个预测患者10年内患痴呆风险的指标。

▶ 睡眠障碍是痴呆的风险因素

睡眠障碍是痴呆发生的风险因素。上述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失眠可增加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而不会增加血管性痴呆的风险;睡眠呼吸障碍是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共同风险因素。

7. 睡眠与阿尔兹海默病

睡眠剥夺和节律紊乱通过调控交感神经、蛋白、氧化应激、炎症、突触活动等可导致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

8. 睡眠与代谢

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与睡眠限制和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者借助液相色谱等技术探索了急性睡眠剥夺对血浆代谢节律相关产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睡眠剥夺后,体内的27种代谢物(色氨酸、血清素、牛磺酸、8种酰基肉碱、13种甘油磷脂和3种鞘磷脂)均显著增加。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睡眠对代谢组学的影响,为阐明睡眠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9. 睡眠与慢性肾疾病

睡眠障碍是慢性肾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10、睡眠与癌症

▶ 睡眠片段化可增加肿瘤组织的生长速度和侵袭力。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对移植癌细胞小鼠的睡眠进行人为干扰后,小鼠体内肿瘤的体积相比对照组明显增大,侵袭力也更强。研究表明睡眠片段化可增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影响炎症TLR4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生长。

调控睡眠-觉醒的神经元

促进睡眠和促进觉醒的神经元享有共同的发育起源,两者均起源于小鼠菱脑后唇细胞池。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元抑制REM睡眠和促进NREM睡眠;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起作用于下游以抑制REM睡眠;人为减少或延长REM睡眠反过来影响后续NREM睡眠期间的慢波活动,提示REM睡眠可以调节NREM睡眠。

常见睡眠-觉醒障碍的研究进展

1. 失眠障碍

失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障碍可导致躯体疲劳、免疫功能减退;易激惹、冲动性增加、物质滥用风险升高;引起家庭矛盾、影响生活质量;事故发生率升高、医疗资源消耗增多。

老年人常发生睡眠障碍、抑郁等疾病。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中失眠的发生率为30.5%,抑郁的发生率为18.1%,二者常共病,共病率为10.6%。持续的睡眠问题可增加老年抑郁的发生(3.9倍)、复发(7.7倍)及加重(1.5倍);抑郁也可促使睡眠障碍的发生(1.7倍)和加重(1.7倍)。

▲ 临床研究进展

证据显示,认知损害与失眠障碍及昼夜节律紊乱存在相关性。睡眠与认知公认的相关性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有助于筛选认知能力下降的高危人群。提高睡眠质量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式改善认知健康。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可帮助改善与失眠障碍共病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

2. 睡眠呼吸障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睡眠呼吸障碍,临床表现有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本病可增加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导致白天过度嗜睡,注意力、警觉性以记忆力的下降;夜间打鼾影响床伴的休息,引发家庭矛盾;还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升高。

3. 周期性肢体运动

睡眠中发生的周期性肢体运动可发生于下肢,也可发生于上肢;睡眠中反复、频繁的周期性肢体运动导致的自主神经激活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异常。目前的观点认为:发生于睡眠过程中的周期性肢体运动是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同时,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均提示合并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升高,要及时注意疾病的排除诊断。

4. 不宁腿综合征

基本症状是安静状态下有动腿的强烈愿望,伴随腿部不适感,活动可降低腿动欲望和不适感,且多发生于傍晚或夜间。本病具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目前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患病率为2-3%,而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10%。女性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其中孕妇的发生率更高。临床上的标准治疗药物时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或罗匹尼罗。但仍有高达1/3的患者在用药后症状持续加重。本病迫切地需要疗效好、副作用低的治疗方式。

▲ 临床研究进展

2015年美国睡眠学会年会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严重RLS与卒中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尤其是缺血性卒中。RLS与卒中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这使得卒中的一级预防在严重RLS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

5.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影响清醒和睡眠调节的慢性病。人群发病率为1/2,000左右,男性的患病率稍高于女性,很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病可导致突然倒地而发生摔伤,同时血压升高、心率下降;出现睡瘫的症状时会感到呼吸困难,动弹不得;入睡前幻觉与精神分裂症的典型阳性症状类似,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

6. 异态睡眠

异态睡眠是指出现在特定的睡眠时期或睡眠觉醒转换阶段的异常事件,包括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梦游症、夜惊症、梦语症、梦魇、磨牙症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异态睡眠,是由于REM睡眠期肌肉迟缓的内在调节缺失而使全身骨骼肌活动性增加。异态睡眠中发生剧烈的动作和尖叫等情况,可能会伤及自己和(或)他们的床伴,造成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对快动眼行为障碍患者从出现梦境到发展为帕金森的过程进行回顾。研究显示,快速动眼行为障碍的出现是由于脑干的α-突触核蛋白在早期出现异常,这些异常导致快眼动睡眠时期的活动不受控制。

同时,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的表现与早期神经退行性变一样,都会出现细微的行为、认知和自主神经损伤。约50%的自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在十年之内将进展为帕金森。最终,几乎所有(81-90%)的RBD患者都将进展为神经退行性变。

人类睡眠计划

2013年Nature发表文章提出,为了研究睡眠的本质,亟需开展一个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人类睡眠计划」,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

睡眠-觉醒障碍新类型的发现

2015年,Lancet上报告一个病例,一名54岁的女教师有1.5年的失眠史,白天嗜睡并伴有无意睡眠事件。同事报道说,她被发现睡在地板上,剧烈摇晃才能唤醒她。她的丈夫反应她在睡觉时大声打鼾,频繁地说话,手脚抖动。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显示长时间的睡眠模式与任何人类生理睡眠阶段不一致,伴随着几乎连续的明显有目的的运动,类似于拾取或分类物体,以及诸如问候或致电某人并发表评论的声音。

研究人员在此类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中发现了抗lgLON5的抗体,lgLON5抗体相关睡眠障碍的流行情况等待进一步研究。

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新兴脑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命本质的深入探索提供了重要契机,使开展睡眠脑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成为可能。

经静脉神经刺激与中枢睡眠呼吸暂停

多导睡眠仪(PSG)监测显示:接受神经刺激的病人,其呼吸暂停指数明显减少,病人主观报告也明显好转。

常用睡眠监测设备

PSG可用于监测多种睡眠障碍疾病,便携式PSG可用于筛查睡眠呼吸暂停。

现有睡眠监测设备的特点有如下三点:1. 实验室级失眠障碍监测诊断工具;2. 便携式设备可置于床旁,多用于监测睡眠呼吸障碍;3. 手环等居家用于睡眠健康管理非医疗设备。然而,问题同样存在,如我国失眠、睡眠呼吸障碍人群众多,现有设备很难满足需求;缺乏同时具备能够检测睡眠结构、区分睡眠呼吸障碍类型、给出AHI值的医疗级大量筛选设备。

▲ 心肺耦合(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

CPC具有干扰小、自动化分析、产品轻小、识别率高、舒适度高、操作简便的优点,将睡眠呼吸暂停分为中枢型、阻塞型、混合型三种,根据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将严重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CPC技术同时具备了检测睡眠结构、区分睡眠呼吸暂停分型、给出AHI值三大功能,必将成为睡眠检测的有效工具。


睡眠疾病治疗进展

2021年睡眠疾病治疗方面也有新进展,主要集中于失眠症和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1.失眠症治疗多管齐下

由卫材研发的药物Lemborexant是一种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现已在美国、日本、香港和加拿大获批,用于治疗成人失眠症,中国Ⅲ期临床试验也在招募中。研究表明Lemborexant在睡眠开始和睡眠维持方面具有显著益处,且有效性可持续12个月[15]

常见的物理疗法借助的手段有电、光、声等不同干预手段。研究发现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在接受蓝光照射后,睡眠质量改善,且白天嗜睡减少,损伤的大脑恢复速度加快[16]。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肌纤维痛和慢性疼痛等患者的失眠症状[17]

数字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失眠症状。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受到了美国睡眠医学会的强烈推荐,在线的方式可以解决患者地理、时间不便等问题,节约经济成本、人力资源。

运动疗法在睡眠障碍中也可发挥作用。相关研究显示,运动治疗可以显著提升夜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运动时间方面,与长期运动(>3个月)相比,短期运动≤3个月)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更加显著;运动强度方面,有证据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对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最佳。有氧运动还可以产生额外好处,如改善焦虑、抑郁和总体生活质量。

2.Solriamfetol治疗发作性睡病和过度嗜睡Solriamfetol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成年发作性睡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过度嗜睡。荟萃分析表明,与安慰剂相比,Solriamfetol可显著增加睡眠潜伏期,改善患者的嗜睡情况[18]

展望

2013年Nature发曾表文章提出,为了研究睡眠的本质,亟需开展一个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人类睡眠计划”,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陆院士指出,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干预技术研究是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组成部分。睡眠相关数据库及研究平台搭建、睡眠医学与多学科交叉等均是睡眠医学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图5)

5.睡眠医学多学科交叉(图片来自陆林院士授课PPT)


讲者介绍

陆林院士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WHO药物依赖性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专家组成员等。长期从事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障碍的公共卫生政策、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和干预策略研究,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LancetJAMA PsychiatryLancet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30余篇,总引用1.7万余次,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1]Fultz NE,Bonmassar G,Setsompop K,et al.Coupled electrophysiological,hemodynamic,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scillations in human sleep.Science.2019;366(6465):628-631.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x5440?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